中共長壽區(qū)委宣傳部 整理
宋代以后,程朱理學逐漸成為國家的統(tǒng)治哲學,推動社會變革的主動動力,而重慶書院為程朱理學思想的形成與傳播起到了巨大作用。
程朱理學,也稱程朱道學,由北宋二程(程顥、程頤)兄弟創(chuàng)立,到南宋朱熹完成。二程曾同學于北宋理學開山大師周敦頤,著作被后人合編為《河南程氏遺書》。因為二程長期講學于洛陽,其所形成的學派被稱為“洛學”。
程顥、程頤夫子畫像 圖片來源:視覺中國VCG111390361478
宋嘉祐元(1056 年),周敦頤簽判合州兼以講學,由此開啟了理學人巴蜀的大門。周敦頤在合州為官期間,勤政愛民、性情樸實、愛談名理,一如其《愛蓮說》中描繪蓮花“出淤泥而不染,濯清漣而不妖,中通外直,不蔓不枝”那般有潔身自愛的高尚人格和酒脫的情懷。“當時鄉(xiāng)貢人士,聞先生學問,多來求見”,“從者甚眾”。合州百姓心悅誠服,后來本地設祠堂以示紀念,增設學館書院,塑先生像、建觀蓮亭,教學、奉祀綿延不絕。
而理學大師程頤謫居涪州北巖,并在此注《易》講學,則推動“洛學”大規(guī)模進入巴蜀。北宋中期,程頤居北巖期間,另一位當時的著名人物,大詩人黃庭堅也來到涪陵,兩位名流學者溝通交流彼此仰慕,在青山綠水之間探討學問思想、治學體驗,黃庭堅更助程頤講學,并為他講學之地題名“鉤深堂”。得知老師來到涪州,研學在家的宋代理學家、涪州樂溫縣人(今長壽區(qū))譙定,追隨程頤學于北巖,鑿北巖點易洞,“朝夕聆教”。此后,“定《易》學得之程頤,授之胡憲、劉勉之,而馮時行、張行成則得定之余意者也”。如此師徒傳遞,使譙定一門理學被稱為 “程門一大宗",亦有學者稱作“涪陵學派”。
重慶 涪陵 圖片來源:視覺中國VCG211304429087
程頤、譙定眾師徒多年延續(xù)在北巖書院的講學活動,使理學在巴蜀迅速傳播,推動以程頤為首的“洛學”和以蘇軾為首的蘇氏“蜀學”,從激烈斗爭到融合會通,發(fā)展并形成了以譙定傳人為主的“涪陵學派”,以張栻為代表的“南軒學派”,以魏了翁為代表的“鶴山學派”。
南宋時期,朱熹慕名來到北巖,于點易洞研究《易》學,繼續(xù)洛學和“涪陵學派”思想,同時融入釋、道各家思想,形成一個龐大、嚴密的理學體系,“宋代“蜀學”出現了以程朱理學為主的鼎盛局面。
宋嘉定十年(1217年),涪陵知州范仲武在程頤講學處建北巖書院。朱熹最年最得意的門生?亞夫(世人常稱?淵,長壽人)受邀擔任北巖書院第一任堂長,在北巖書院傳道授業(yè)解惑二十余年,門徒眾多。?亞夫去世后,其門人陽枋到北巖書院執(zhí)山長五年,傳承涪州易理文化。
圖片來源:視覺中國VCG211315280335
北巖書院與“洛學”結下不解之緣,因程頤而存在,因理學而聞名。從南宋時的北巖書院到清朝乾隆年間之后的鉤深書院,歷經宋元明清四朝存續(xù)、講學不斷,北巖書院被世人譽為重慶“理學圣地”“伊洛淵源”,對涪陵文化與教育的發(fā)展、涪州人才的培養(yǎng),更是起到極為重要的作用。建立北巖書院以后,涪州“士勤于學”、“人喜誦讀 ”,形成“家弦戶誦,邑人之文風在川東稱最”,”朝廷有忠貞盡節(jié)之臣,鄉(xiāng)黨有主文歌詠之士”的文風鼎盛局面。史料證明,涪州宋代有進士 9 人,到了明代,進士數增至 34 人。清代則以進士 41 人,舉人 264 人的佳績,位居四川州縣第一的地位。